为什么肿瘤相关试验中记录最后一次访视时间--写给临床试验行业的统计小白
很明显,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的技术性可言,写给临床试验行业的统计小白,普及一点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。OS(overall survival),总生存时间,一般定义为从随机化(也可以是首次用药时间)至死亡的时间长度;这个指标几乎是任何肿瘤相关临床试验中都会采集的数据。所以OS(以及任何其它生存时间)的计算,肯定涉及两个时间点,一个起始时间、一个结局时间。起始时间,只要入组的受试者都会有,如随机化
很明显,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的技术性可言,写给临床试验行业的统计小白,普及一点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。OS(overall survival),总生存时间,一般定义为从随机化(也可以是首次用药时间)至死亡的时间长度;这个指标几乎是任何肿瘤相关临床试验中都会采集的数据。所以OS(以及任何其它生存时间)的计算,肯定涉及两个时间点,一个起始时间、一个结局时间。起始时间,只要入组的受试者都会有,如随机化
样本量计算的目的:在一定检验效能(把握度)基础上,确定研究的最小规模。计算过程1、明确假设(1)明确研究设计类型,如完全随机、配对或随机区组设计;(2)确定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,也就是拿研究结果中最重要的那一个指标,作为计算样本量的依据;(3)上述主要终点指标的类型,是计量的还是计数的,是二分类还是多分类,是无序还是无序?2、指定检验水准一般双侧检验(即差异性检验)选定α=0.05,单侧检验α=0.
这个问题本来也没什么可说的,因为将近10年前,导师执笔的专家共识中已经明确:2016年FDA发布的指南当中也有相关的描述,和上述论文中给出的实践标准一致。可是近些年有一些其他作者,也包括一些国外的SCI论文中,对于非劣效临床试验的样本量计算问题,在实际举例时,采用了α=0.05的设定(其实是双侧),这就给人一种错觉,好像我们可以将传统假设检验0.05的水准,原封不动地应用于非劣效试验。对于非劣效的
网上很多文章,讲得过于复杂,甚至有些内容都是错的。这里简单概括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本质区别:相关分析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,不需要因果关系(可以有也可以无,有的话也无需区分谁是“因”谁是“果”),而回归分析,需要事先确定变量当中谁是“因”谁是“果”,即需要确定的因果关系。另外(感兴趣的可以继续),对于两者的分析结果:相关分析,从变量间数量上共变的关系去阐述结果;而回归分析,是从自变量如何影响应变量
对于数据的正态性检验,方差齐性检验,还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的球形性检验,如果P>0.05,则我们就认为满足正态性、方差齐性和球形性假定(也就是接受了H0),但是,为什么进行差异性检验,P>0.05时我们没有接受H0,即没有作出无差异的推断呢?统计推断就像是法官判案,对于正态性检验、方差齐性检验以及球形性检验,适用了“疑罪从无”的原则,也就是P>0.05时(证据不足)接受了原假设,